胎死腹中的大清钞票和洪宪帝国邮票
印刷局最初印制的纸币叫“大清银行兑换券”,票面分1元、5元、10元、100元四种。由于当年银两、银元、纸币、外币同时流通,兑换券以“元”作货币单位。这是1910年(宣统二年)度支部《币制则例》明令“国币单位,定名曰元”规定的。由技师长海趣设计的票版正面左侧,均有摄政王载沣的胸像。载沣是光绪帝的亲兄弟,溥仪的生父,之所以在纸币上选用他的胸像,全在于“老佛爷”慈禧把三岁的溥仪推上皇位,载沣身不由己地成了权倾一时的监国摄政王。海趣为了使他绘刻的载沣胸像逼真,提出要亲眼看一看王爷的“庐山真面”并得到允许,于是特地做了一套中国朝服穿上,前往醇亲王府拜见。载沣此时才26岁,出过洋,见过世面,与洋人早有接触。而海趣在拜见回来很是兴奋,从而加快了雕刻进度和制版的速度,1910年8月完成了制作。四种票面均以载沣胸像和龙海图为主景,下侧辅景分别是:1元券为大海帆船;5元券为八骏骑士;10元券为宏伟长城;百元券为农夫耕地。四种票版,图案美观,郑重大方,工艺精密,线条清晰,层次分明;每种以六个不同颜色打样试印,色调鲜艳醒目,件件都是艺术创作。样品经度支部审察,1910年9月呈报朝廷,降旨批准,1911年3月1日正式开印。从国家纸币印制和凹印技术上看,无疑有着开创意义。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,大清帝国宣统皇帝走下了历史舞台。第一代朝廷中央印制的钞票没来得及发行,便胎死腹中。
民国创建,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位时间不长,便由袁世凯继任,而他坚决守在北京,拒绝南下,中央政府还放在北京。清度支部印刷局改称财政部印刷局,还是中央的单位。袁大总统对民主共和没兴趣,向往着万世一系的封建皇帝,在吹鼓手们一番谋划之后,捣鼓出个“中华帝国”,宣告1916年为洪宪元年,大总统换装,登上了皇帝宝座。袁某的野心满足了,却引发了全国民众的一片反对声。由于印刷局也承担着印制邮票的任务,在此期间经“大典筹备处”授意,由邮政总局策划,制作了一套三枚“中华帝国”《开国纪盛》的纪念邮票。由意大利技师制版(海趣已去世,其他美国技师也已回国),有红色以正阳门箭楼为背景的5分票;蓝色的以天安门为背景的1角票;绿色的以太和殿为背景的5角票。试印用玉版宣纸或香烟纸,无背胶、无齿孔。但是,“洪宪”帝的宝座只坐了83天,袁大“皇帝”便滚落了下来,中华民国的国体又得以恢复。没多久,袁世凯也一命呜呼了。这套纪念邮票与“大清银行兑换券”遭到了同样的命运,除留下2000套加盖“SPECIMEN”(样品)字样外,全部送进熔炉火化销毁。但这两样(有齿、无齿)邮票都有少量流出,常见于拍卖市场。
不过,也有发行了的邮票。1912年12月,辛亥革命成功一周年,印制了一套《共和纪念》邮票,共12种,本来打算以中国地图为背景,袁世凯不满意,改用了他的头像。与此同时,还印制了一套孙中山头像的《光复纪念》邮票,也是12种。都是海趣和格兰特设计刻制。